登陆

和元生物爆雷:CDMO断崖式下跌,巨亏3亿,临港基地成吞金兽

author 2025-05-13 18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DeFiNFT元宇宙Web3区块链技术

和元生物业绩说明会:粉饰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和元生物(688238)在2025年5月9日的业绩说明会,与其说是一场投资者关系维护,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危机公关”。透过管理层粉饰太平的言辞,我们看到的却是这家基因治疗明星企业深陷泥潭的挣扎。

营收迷雾:增长的假象与CDMO业务的崩塌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1.16%,乍看之下,和元生物似乎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但仔细分析,所谓的增长不过是CRO业务的勉力支撑,以及其他业务的蝇头小利。真正的问题在于,作为公司核心增长引擎的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业务,在2025年一季度断崖式下跌27.74%。管理层将其归咎于“在执行CDMO订单的类型以及不同CDMO项目推进情况影响”,这种含糊其辞的解释,难以掩盖CDMO业务面临的困境:订单不足?交付能力低下?亦或是市场竞争力缺失?无论真相如何,CDMO业务的颓势都给和元生物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巨额亏损:临港基地的“吞金兽”效应

比营收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其巨额亏损。2024年净亏损高达3.22亿元,2025年一季度继续亏损近6000万元。管理层将亏损归因于临港产业基地的投产以及由此带来的折旧、摊销等成本大幅增长。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这座耗费巨资打造的临港基地,究竟是推动公司发展的引擎,还是拖垮公司的“吞金兽”?产能利用率低下、订单不足、成本高企,临港基地非但没有带来预期的效益,反而成了和元生物业绩的沉重负担。更令人担忧的是,管理层似乎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只是简单地将希望寄托于“产能爬坡释放”。

管理层的“努力”:无力的辩解与空洞的承诺

面对投资者的质疑,和元生物管理层试图用“积极拓展新业务、渠道和市场”、“提升项目交付能力”、“拓展技术”等一系列说辞来证明自己的“努力”。然而,这些空洞的承诺,并不能掩盖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乏力。在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和元生物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巨头的巨大压力。在技术创新方面,和元生物似乎也没有拿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成果。所谓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能力”,不过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服务模式,缺乏真正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更令人担忧的是,管理层对于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似乎过于乐观,将希望寄托于“国内外投融资环境改善、行业调整逐步完成”。这种被动等待外部环境改善的心态,难以带领和元生物走出困境。

增长点何在:一场画饼充饥的资本游戏?

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将“产能释放、技术升级及新赛道布局”视为未来盈利增长的三大支柱。然而,这些所谓的“增长点”都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临港基地的产能能否顺利释放?技术升级能否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新赛道布局能否取得成功?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更令人担忧的是,管理层似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资本运作上,例如通过股份购买的方式向市场传递信心,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强化团队凝聚力。然而,这些资本游戏并不能真正解决和元生物面临的根本问题。如果不能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和元生物的“盈利增长”恐怕只是一场画饼充饥的资本游戏。

机构评级:集体失明的乐观?

令人费解的是,在和元生物业绩如此糟糕的情况下,仍然有3家机构给出评级,其中2家为“买入”评级,1家为“增持”评级,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6.4。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机构的评级依据是什么?是基于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入研究,还是仅仅受到了管理层“危机公关”的影响?在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应该保持独立思考,不能盲目相信机构评级。毕竟,机构也有可能出现“集体失明”的情况。

融资融券:资本市场的真实投票

与机构评级的乐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融资融券数据显示,和元生物近3个月融资净流出584.97万,融资余额减少;融券净流入0.0,融券余额增加。这意味着,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正在用脚投票,选择远离和元生物。融资净流出表明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缺乏信心,融券净流入则表明投资者认为公司股价存在下跌空间。这些数据,或许更能反映和元生物的真实处境。

请发表您的评论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coapy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