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0175.HK)祭出“短命”策略,悍然提出私有化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极氪(NYSE:ZK),以每股ADS 25.66美元(较当前市价溢价13.6%)将其从纽交所摘牌。 算算日子,极氪敲钟上市,风光无限地登陆华尔街,至今还不足365天!这速度,简直让人怀疑人生,也让我们不得不质疑,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资本算计?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用这句话来形容极氪在美股市场的遭遇,再贴切不过。 从踌躇满志的IPO,到如今灰溜溜的退市,极氪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刷新了中概股“最短命IPO”的尴尬纪录。 这不仅是对投资者的无情嘲弄,更暴露了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海外资本市场水土不服的窘境。 那些曾经高喊着“对标特斯拉”、“颠覆行业”的豪言壮语,如今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笑话。
吉利官方给出的解释是“聚焦主业,回归一个吉利”。 这种官方辞令,听听就好,千万别当真。 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吉利已经意识到,在白热化的新能源赛道上,多线作战只会加速内耗,甚至可能拖垮整个集团。 新能源汽车市场厮杀惨烈,各家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血本投入研发、营销,甚至价格战。 吉利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下去,就必须集中优势兵力,砍掉那些“赔钱赚吆喝”的业务。 极氪,很不幸地成为了被牺牲的那一个。
极氪的退市,与其说是战略调整,不如说是其自身难以为继的财务状况所迫。 这家被吉利寄予厚望的新能源品牌,从诞生之初就自带光环,估值一路飙升,但繁荣的背后,却是无法掩盖的“烧钱”黑洞。 资本市场不是慈善机构,最终还是要看业绩说话。 极氪的上市,或许只是为了圈一波钱,缓解母公司的资金压力,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终究无法长久。
成立之初,极氪凭借着豪华的投资方阵容,先后完成了Pre-A轮和A轮融资,估值也水涨船高,一度超过900亿元。 英特尔投资、哔哩哔哩、宁德时代…… 这些大佬的加持,无疑为极氪镀上了一层金。 但这些光鲜的履历,并不能掩盖其巨额亏损的现实。 2024年,极氪营收突破759亿元,毛利率也提升至15.6%,但全年净亏损依然高达57.91亿元! 算下来,每卖一辆车,就要亏损2.81万元。 这简直就是一台行走的“碎钞机”! 这种“流血不止”的经营状况,放在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身上,都是无法容忍的。
吉利目前持有极氪65.7%的股权,私有化需要支付约21.2亿美元。 这笔钱对于家大业大的吉利来说,或许不算什么。 但考虑到吉利汽车2024年末的现金储备约为480亿元,叠加极氪IPO的募资余额,这笔交易本质上就是一场“左口袋倒右口袋”的资本游戏。 吉利将极氪私有化,无非是将亏损从上市公司转移到集团内部,但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相反,这种做法很可能会引发债权人对吉利资产负债表的重新评估,加剧其资金链风险。 毕竟,2025年Q1吉利的净负债率已经攀升至58.7%,再这么“拆东墙补西墙”下去,恐怕迟早要出事。
吉利将极氪私有化,对外宣称是为了“聚焦汽车主业”,但明眼人都知道,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焦虑。从沃尔沃、宝腾、路特斯到极星,吉利这些年通过“买买买”搭建起了一个看似庞大的汽车帝国,但各个品牌之间的定位模糊、资源分散,反而导致了内耗加剧。极氪的命运,也折射出吉利在新能源战略上的摇摆不定和进退两难。
吉利的多品牌战略,曾经被视为其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通过收购海外品牌,吉利迅速提升了自身的品牌价值和技术实力。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吉利的多品牌战略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领克、几何等子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销量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了下滑。反观比亚迪、特斯拉等竞争对手,则凭借着单一品牌和聚焦战略,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此时整合极氪,更像是为缓解“多生孩子好打架”带来的资源分散,但这种做法,真的能够解决问题吗?恐怕只会让吉利在新能源的赛道上越跑越慢。
极氪曾被视为吉利纯电战略的“尖刀”,承担着冲击高端市场的重任。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极氪最新推出的Zeekr 007GT车型,竟然加入了增程式技术,与理想、问界展开正面竞争。这种从纯电到混动的战略回摆,无疑暴露了吉利对技术路线的焦虑。纯电市场竞争激烈,增程市场则相对缓和,吉利选择“两条腿走路”,看似稳妥,实则是对自身技术实力的不自信。这种战略上的妥协,最终只会让吉利在新能源的浪潮中迷失方向。
更值得玩味的是,就在私有化极氪前三个月,吉利刚推动路特斯科技(LOT.US)完成SPAC上市。这一举动,让人不得不怀疑,吉利是否在玩一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把戏。一方面,通过路特斯上市,吉利可以继续在资本市场上讲故事,吸引投资;另一方面,私有化极氪,则可以甩掉亏损的包袱,减轻财务压力。这种“左右互搏”的策略,看似精明,实则充满了算计。但资本市场不是傻子,吉利的小心思,恐怕很难瞒过投资者的眼睛。
极氪选择此时退市,除了自身经营不善之外,更与美股市场对中概新能源车企的估值体系崩塌密切相关。曾经风光无限的中概新能源股,如今已经跌落神坛,市值大幅缩水。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极氪继续留在美股,只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压力。与其苦苦支撑,不如选择“体面”退场,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截至今年4月,在美上市的中概新能源车企平均市销率(PS)已经跌至0.8倍,较2021年峰值缩水87%。这意味着,这些企业的估值已经严重倒挂,市值甚至低于其年销售额。即便是蔚来(NIO.NYSE)这样的头部企业,也未能幸免于难。曾经被资本市场热捧的中概新能源股,如今已经成为了烫手山芋,无人问津。极氪的私有化定价,或许是市场最后的体面,但这种“体面”,也掩盖不了中概新能源车企在美股市场的惨淡现实。
美联储持续高利率的环境,也加剧了极氪的退市压力。在高利率环境下,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幅上升,增发股票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如果股价持续下跌,甚至跌破发行价,极氪还将面临质押危机,被迫出售股权以偿还债务。为了规避这些风险,极氪选择退市,无疑是一种无奈之举。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也暴露了其在资本市场的脆弱性。极氪的退市,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中概新能源车企选择离开美股。
极氪的退市,不仅仅是财务和估值的问题,更与美国市场的合规困境和贸易壁垒密切相关。曾经雄心勃勃的“美国梦”,如今已经破碎。面对高昂的合规成本和严苛的市场准入条件,极氪不得不放弃美国市场,转而将目光投向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但这是否意味着,极氪已经彻底放弃了全球化的野心?
自2020年美国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以来,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监管。该法案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提交审计工作底稿供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审查。如果连续三年无法满足PCAOB的审计检查要求,相关公司可能面临退市风险。为了满足合规要求,极氪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审计流程调整、数据安全合规、跨境监管协调等方面。极氪2024年财报显示,其合规支出同比上涨210%,达到3.7亿元。这笔巨额支出,无疑加重了极氪的财务负担,也加速了其退市的步伐。
更让极氪绝望的是,美国对华电动车关税已经提升至102.5%(基础关税25%+反补贴税27.5%+反倾销税50%)。这意味着,极氪即使能够克服合规障碍,也难以在美国市场上与本土品牌竞争。此外,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IRA)对本土电动车提供最高7500美元/辆的税收抵免,进一步削弱了中国品牌在美市场的竞争力。尽管极氪2024年曾通过改装车型测试美国安全标准,但2025年一季度其美国官网已下架所有车型预订入口,转而聚焦东南亚与中东市场。这标志着极氪进军美国市场的彻底失败,也意味着其全球化战略遭受了重创。极氪的退市,是无奈之举,更是对美国市场残酷现实的妥协。